2025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Changing Systems, Healthier Lives)”。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肥胖人口已超10亿,我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高达50.7%,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密切相关。科学管理体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是应对肥胖危机的关键。
如何判断是否肥胖?
1.体质指数(BMI)法
BMI是最常用的初步筛查工具,计算公式为:
BMI = 体重(kg)÷ 身高²(m)
根据中国标准:
正常体重:18.5-23.9 kg/m²
超重:24.0-27.9 kg/m²
肥胖:≥28.0 kg/m²
局限性:BMI无法区分肌肉与脂肪比例,运动员或老年人可能出现误判。
2.腰围及腰臀比(WHR)
腰围是评估腹部脂肪(中心性肥胖)的核心指标:
男性≥90 cm
女性≥85 cm
即为中心性肥胖。
腰臀比(WHR)**可进一步评估脂肪分布:
男性≥0.9
女性≥0.85提示内脏脂肪堆积,慢性病风险升高。
3.标准体重法
理想体重(kg)= 身高(cm)- 105超重:超过理想体重10%-20%
肥胖: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肥胖的危害:不只是“体重超标”
1. 代谢综合征
肥胖是代谢紊乱的“导火索”,可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2. 心血管负担
内脏脂肪堆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易诱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数据显示,肥胖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3. 癌症风险
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癌细胞生长。WHO指出,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13种癌症风险正相关。
4. 关节损伤
超重加速关节软骨磨损,膝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发病率显著升高。
科学减重:从“管住嘴”到“迈开腿”
1. 合理膳食
均衡搭配:增加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鱼、豆类),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
控制热量:每日摄入比基础代谢少300-500大卡,避免极端节食。
饮食记录:使用APP记录饮食,识别隐藏热量来源。
2. 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快走、游泳、骑行,燃脂同时提升心肺功能。
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静息代谢率,如深蹲、平板支撑。
3. 行为干预
认知疗法:纠正“情绪化进食”,建立健康饮食心理。
睡眠管理: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调节瘦素与饥饿素平衡。
4. 医学手段
药物治疗:奥利司他(脂肪酶抑制剂)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减重手术:BMI≥32.5且合并并发症者可考虑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
新兴疗法:肠道菌群移植、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为顽固性肥胖提供新选择。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主人,通过选择更健康的饮食、增加日常运动量、科学管理体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肥胖。
来源: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糖尿病分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曾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