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精准科普>详细页面
世界心脏瓣膜疾病认知日|守护“心门”,共筑健康
发表时间 2025-02-22 10:19
编辑:小准
阅读量:3
信息来源: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



2025年2月22日是第九个“世界心脏瓣膜疾病认知日”。心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发动机”,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质量。心脏内的瓣膜就像精密的阀门一样,确保血液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流动。然而,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脏瓣膜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根据预测,2025年底我国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数量将超过4000万。这种疾病会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等致命并发症。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患有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老年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低于某些癌症。


一、不可忽视的“心门”危机




心脏瓣膜是心脏内控制血液单向流动的“阀门”,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当瓣膜因先天缺陷、风湿热、退行性变或感染等因素出现狭窄(瓣膜开放受限)或关闭不全(血液反流)时,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高发人群:老年退行性病变占主导,75岁以上人群中每8人就有1人患中重度瓣膜病;青壮年则多因风湿性心脏病引发。

中国现状:约2500万人受瓣膜病困扰,预计2025年患者数将达4020万。


二、识别症状,抓住治疗黄金期




心脏瓣膜病早期症状隐匿,但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①心脏杂音或心跳异常。

②呼吸短促。

③腿部肿胀。

④胸痛。

⑤异常疲劳。

⑥头晕或晕厥。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若未及时治疗,约50%在症状出现后2年内死亡。


三、治疗进展:从传统手术到微创介入




心脏瓣膜病需通过物理手段修复或置换瓣膜,药物治疗仅能缓解症状。

外科手术:

①瓣膜修复术:适用于轻度损伤,保留原有结构。

②瓣膜置换术:传统开胸手术仍是“金标准”,但创伤较大。

微创介入治疗:

①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通过血管输送人工瓣膜,无需开胸,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术后恢复快。

②二尖瓣夹合术:微创修复反流瓣膜,减少并发症。


四、预防与管理:早发现、早干预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老年人、风湿病史者)应每年接受心脏超声检查。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

关注症状:若出现不明原因气短、乏力,及时就医。


心脏瓣膜病虽凶险,但随着医学技术进步,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心脏健康,主动参与筛查,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愿每一扇“心门”都能稳健开合,为生命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