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源样本,随着侦查手段的多元化,动物、植物等非人源的检材开始成为新的检验对象。对非人源生物检材的种属鉴定不仅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方向,有时也关系到对嫌疑人的定罪量刑。种属鉴定是一类以明确研究对象的物种来源为目的的鉴定,在法医鉴定、打击肉类掺假、非法贩卖野生动物和非法饲料添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建立一套技术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能够在食品监管系统等领域广泛推广和应用、可为肉类食品种属来源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的动物种属鉴定检测体系,在保障人们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市场和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国家杰青、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法医学分会牵头发起人朱波峰教授及其课题组结合当前法医学种属鉴定领域的现实需求,以目前法医物证领域常用的分子遗传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作为法医学种属鉴定和食品掺假检验的遗传标记,系统地甄选出在人、鸡、鸭、羊、猪、牛、马、狗、大鼠、小鼠和鸽子11个物种之间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共22个STR基因座,并依托法医物证实验室常用的毛细管电泳分型检测平台,成功的构建了一个能够用于11个物种种属鉴定的多色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
图1 本研究中筛选的在11个物种之间具有种属特异性的22个STR基因座
研究者进一步对该体系进行了准确性、灵敏度、重复性、机型适应性、种属特异性、组织/器官分型同一性,以及对混合检材、陈旧检材和加工肉制品检材分型能力等性能的验证,结果表明该复合扩增体系是一个设计科学、分型准确的体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种属特异性,对同一个体不同组织、混合检材、陈旧检材和加工肉制品具有良好的分型能力,能够应用于法医学常见动物种属鉴定和肉源掺假的法医学种属鉴定中。此外,该复合扩增体系的各种组分均为国产,检测成本低,能够在基层公安系统和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广泛推广。
该研究成果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成果的转化。以朱波峰教授为通讯作者撰写的研究论文《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Five-Dye Short Tandem Repeat Panel for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of 11 Species》已经在线发表在SCI期刊《Frontiers in Genetics》上。
朱波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法医学分会牵头发起人
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
博士,二级教授、研究员、主任法医师、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组部、人社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和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法医物证鉴识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现为教育部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法医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科研管理分会委员、国家级资质认定评审员和CNAS评审员。从事法医物证教学、科研和司法鉴定工作23年,主要致力于法医物证鉴识多组学创新研究;疑难复杂亲缘关系鉴定;人体表征分子鉴识;物证检材溯源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9项。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均为第一完成人。